目錄表
屈原,東亞悲劇愛國者
兒童故事
寶貝,端午節又到了,一邊吃好吃的粽子,羅伯特阿伯講歷史故事給你聽。 端午節,它跟臺灣原住民並沒有關係,它現在已經是我們東亞各國共同的節日了,但它的起源,可能是離今天兩千多年以前的長江流域,有人說是長江中游的楚地,有人說是長江下游的吳越,總之,都是比較炎熱的地區,就像我們臺灣,蠻接近東南亞了,一到夏天就會變得又溼又熱,所以古人認為,到了陰曆五月,人就很容易發生意外、生病、不舒服,是個不吉祥的月份。那這樣該怎麼辦呢?長江流域的古人們,就說:採香香的艾草、蘭花,可以泡香香的蘭花澡,也可以做香香的、小老虎形狀的香包掛在身上,或把艾草插在門上,或是一群年輕人拉出做成龍形的船到河流、江水上打鼓比賽划船,就可以把惡靈嚇走囉!哇,好像是很浪漫,又很有趣的夏天節日耶! 另外,我們東南亞的民族,傳統上都有習慣把小米、稻米等穀物,加上各種餡料,用各種植物的葉子包起來,像竹葉、月桃葉、荷葉,然後再拿去蒸煮,打開來就看到軟軟黏黏的食物,又香又好吃,你聽了就流口水了吧!我們鶴佬儂、客家人或是臺灣原住民,也都有類似的食物。其中到了端午節最有名的,就是竹葉包的各種「粽子」囉!真香啊! 咦,說到這裡,聽起來端午節就是一個我們東亞南方人消暑、解熱、吃粽子的夏至節啊,但為什麼記得說端午節是要紀念誰呢?好的,其實這些都是傳說,只是被古代的作家把故事寫進書裡,大家就參考看看。但是最常說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是為了紀念的對象:楚國的屈原,還是很值得我們認識的哦! 話說,東亞大陸非常大,比海上的日本、臺灣、韓國,都大很多,光是最大的河流,就有長江跟黃河兩條,南方還有珠江,也有很多的山、很多的平地,所以,就產生了很多人居住的村落、部落、城邦,各地的生活方式,還有語言,都不一樣。到了離現在 2700 年以前的「東周時代」,黃河流域,還有長江流域,都出現了一些越來越大的國家,它們平常會互相送禮物或做生意,但是如果發生爭執時,也會派出幾千輛馬車的軍隊、好多的士兵和弓箭手,到戰場上決定勝負,輸的一方,就只能逃走,或是把百姓及城市送給敵人。這裡面最大、最強悍的,就是長江流域中游的楚國,據說他們講的語言聽起來有點吵,可能跟現在越南、廣東或柬埔寨的語言呱啦呱啦有點像,被別的國家的人嘲笑「是鳥的舌頭」呢!但中原人也只有私下偷偷嘲笑的份而已,畢竟楚國強大了好幾百年,甚至黃河流域「中原」的國家,都有很長的時間要聽楚國的話。 後來,西北方比較靠近沙漠和草原的黃土高原,有一個很會養馬養羊的民族,叫作「秦」,他們開始跟草原上的鄰居,學會了直接騎馬、在馬背上射箭來打仗的方式,這樣就比戰車部隊更快速囉,而且殺傷力更強。很快地,以前覺得秦人都是蠻族的中原人,突然發現:「咦,怎麼我們現在跟秦國打仗,都常常輸呢?而且秦人的新規定好殘忍喔……抓到了我們的士兵都不放回來,而是把士兵的頭砍掉,1)太恐怖了吧!秦國是我們中原文明世界的公敵!」 因為秦國突然變得太強了,北方的中原國家們決定要多多找南方的楚國來幫忙打仗,也還蠻有效的,開始可以擋住秦國的攻擊。但是秦國的國君、大臣們實在太奸詐了,他們就開始派出間諜還有外交家,去拜訪每一個國家,說別的國家的壞話、說大家一定沒辦法當永遠的朋友,然後又說秦國有多強大,如果秦當朋友,不但不會被秦國攻打,還可以一起去搶別的國家的土地和城邦,比較划算啊!於是,靠東方的好多國家裡面,比較自私又只看眼前小利益的人,就開始破壞彼此的約定,不再團結對抗秦國了。寶貝,如果是你的話,一定也覺得這樣太危險了,對吧! 南方的楚國,也遇到了秦國派來騙人的使者。楚國一直以來都有很多強大的家族,他們跟王家有親戚關係,在各地發展了好幾百年,有很多人口,也很會打仗,楚國的軍隊就是這些貴族組織起來的,他們也會被國王派到各地去管理百姓。這時候的楚國,貴族「屈家」裡面一位很優秀的人才,叫作屈原(這個名字用上古中原語來唸的話,可能發音是「Klud Nguan」2);可惜我們目前還不知道楚國人講的語言聽起來是怎樣),很受到國王的欣賞,可以常常一起在國王面前討論國事。秦國的使者就來了,前不久,秦國才剛把西南方的蜀國消滅了,還順便搶走了楚國的六百里土地,楚王非常生氣說「我不想聽,我正想準備跟秦國打仗搶回來呢」。但是秦國的使者很會講話,說:「我們秦王很崇拜您楚大王,我們兩個國家才是東亞天下最偉大的國家,其實我們秦王很想再跟大王當朋友,一起連手把天下各國都消滅了,一起來稱帝,簡直跟神一樣,這樣不是更好嗎!只要您不再跟東方海邊的齊國當朋友,我們秦國就把六百里土地還給您,您也不用跟我們打仗了啊!」楚王聽了,就覺得真是個好主意。 但是,屈原很冷靜也很聰明。屈原跟楚王分析說:「王啊,要小心。秦國剛把長江上游的蜀國滅掉,變得更強大,而且很容易就可以從上游坐船下來偷襲我們的背後。現在我們,更需要和齊國友好,齊國才能派兵幫忙我們。如果跟齊國斷交,秦國更不怕我們了,有可能不會遵守約定還我們土地呢!」楚王卻說:「唉呀!這你就不懂了!秦人向來怕我們楚國,我們有披著犀牛鎧甲、拿著吳越銳利兵器的士兵,我們的戰車用的是湘水上游的堅硬木材,天下沒有國家可以阻擋,根本不怕秦國那些幼稚又貧窮的騎馬牧羊人!」所以楚王就真的派人去東方罵齊國,然後就跟秦國結盟了。 然而,楚國派人去秦國要把土地要回來時,奸詐的秦國外交家竟然說「我記得是給大王六里土地啊,我沒有說六百里,大王老了,聽錯了吧!」楚王非常生氣,派出大軍進攻秦國,但是,秦國軍隊人數現在比以前更多了,擠成一片,實在很難突破,楚國軍隊陷入苦戰,然後可怕的秦國騎馬弓兵隊就突然出現,像閃電一樣從兩邊包抄楚軍。楚國就這樣連續輸給秦國好幾年,強大的楚國很快就變得衰弱了。後來,連楚王都被俘虜了,最後死在秦國,楚國人都很懷念可憐被騙的楚王,就叫他「楚懷王」。 後來,屈原繼續輔佐楚懷王的兒子,但是新的楚王又想跟秦國合作,還把屈原趕走,叫他去住在長江南方、洞庭湖一帶,經濟比較不發達、很多部落人民的地方。屈原是一個不嫌棄環境的人,跟這裡的純樸百姓一起住了 18 年,也寫出更多美麗的楚國民謠詩句,但是他總是關心國家的狀況。最後,秦國派出最強的將軍,殺了很多楚國的軍隊,還把楚國首都「郢」燒掉了,新的楚王只好逃走。已經年老的屈原聽到,原本強大又幸福的國家,竟然被秦國欺負成這樣,實在太痛苦了,就抱著石頭,走到長江、洞庭湖附近一條叫「汨羅江」的河流,跳下去淹死了。後來,秦國把黃河、長江流域的國家幾乎都消滅了,驕傲的秦王說自己是跟天神一樣偉大的「皇帝」,以後世世代代的統治者也搶著當唯一的皇帝,東亞大陸開始進入兩千年的「帝國」時代,但是,戰爭、殺戮並沒有消失,天下也並沒有因此和平;皇帝、官老爺的權力越來越大,卻越來越無法保護人民,讓東亞大地進入了災難及戰亂的循環當中…… 過了幾百年,雖然世界上已經沒有楚國了,但南方楚地的後代問起,為什麼我們在端午節的時候會划龍舟還有吃粽子呢?於是,就有懷念屈原的人,故意把屈原的故事連結到端午節,說是因為洞庭湖這一帶的人們,當年就是划龍舟要搶救屈原,還有把竹葉包著糯米變成粽子,說是要丟到江裡面安慰屈原的靈魂。畢竟,屈原的時代,那是最後一個,人民還有貴族,真心地一起為了自己的國家、地方還有社會的「命運共同體」一起同心努力的時代啊;楚國也是最後一個堅持抵抗帝國制度到底的悲壯國家哦。 寶貝,這就是悲劇的愛國貴族屈原,與端午節的故事。那你又好奇問說,兩千多年前楚國的故事,還有長江流域的節日,跟我們臺灣人有什麼關係啊?是這樣的啦,因為經過了兩千多年,端午節,已經傳遍了東亞各地,不只長江珠江熱呼呼的地方過端午,連北方涼涼乾乾的地方,還有朝鮮半島,五月也會過端午;最後也被南方的漢人帶到臺灣來,變成東亞各地共同的節日囉。雖然屈原的國家跟我們不一樣,但是如果我國的政治人物,都能冷靜地分析誰才是最可怕的敵人、誰才是可以幫助我們的朋友,並且一起維護我們的民主自由、改進我們的社會,讓大家過得更好,是不是會更好呢?寶貝。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幫你說故事哦。
背景
東亞大陸上,自古遍布城邦及部族,地緣近者形成聯盟與集團,具代表性者有長江流域蜀、楚、吳越,黃河流域羌周、唐、殷燕、東夷,淮水流域徐夷/淮夷,松遼平原肅慎/靺鞨,五嶺閩、粵等。
羌周瓦解殷霸,開啟禮樂封建「周人和平」,但終究因王室內鬥而結束。諸夏各國嘗試爭霸,終而走向總體戰汲取競賽。楚雖於 BCE 8~5 世紀「春秋」時代長期稱霸中原並成為最大國,但步入「戰國」時代後因維持較多封建體制,總體汲取力不如三晉及秦,常於對外戰爭中失利。BCE 316 秦滅蜀、巴後,楚地緣上頓時陷於不利,厥有數敗於秦將白起、王翦等大禍。
說明
「楚毋庸獨」說
從近年以古諷今的「楚獨論」更進一步說下去,其實:周代本來就也不是大一桶,殷、周兩國是接替著當天下之「王」,「王」可說是當時東亞公認的秩序中心(最懂巫術、田獵或禮樂的團隊),但當時天下各地的所有其他城邦都仍是各自運作的邦國,只是外交或分封體系上組織成親疏、敵友關係各不相同的列國國際秩序,西周是周王禮樂大聯盟較佔優勢的時代,東周是根本沒人要甩周王的時代,何況是原本就自認蠻夷的楚國,從來就不受周王或諸夏約束,根本就是一個學了中原文化的外族國家而已。
所以,秦王政以前,天下不曾大一桶,屈原是楚國鐵桿愛國貴族,沒有破壞大一桶,沒有犯「反分裂法」,也不是誰的罪人,而是天經地義堅決維護自古以來自然狀態的抗暴主義;屈原可以被荊楚湖北後人追尊或發明為先祖,但若說是「全中國」的共同先賢則毫無邏輯可言囉。
諸夏的東亞史方法簡論
其實,聽說韓國人(한국 사람)對東亞大陸史上的項羽啦、楊貴妃啦,也是很瞭解(我猜他們國民教育階段應該是有學蠻多東亞史的),但這當然不代表他們有意搶奪「中華」的後生代表權,或把異國之人當成先賢。我想,我們東亞各地的當代人對於東亞各地的史事(多對多的極度複雜關係),也本來就不一定要通通大雜燴當成自我認同構成的一部分,而是可以在互為漣漪交互影響的網絡內,分享同一套材料,卻理出分別屬於各自鄉邦、著重點各有不同的各種故事線……
新創動機
聽到某位講兒童故事的「叔叔」把周代講成「分裂」,把「江南」理解成「江浙」,把屈原描述成類似後世的科舉士大夫……嗯!東亞史的各個誤區仍深植人心,看來我也該參與更細膩的兒童歷史教育了!
參考
-
- 劉仲敬,《經與史》
討論區